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計畫

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計畫


照片來源:西帖國際藝術村

成立於1957年的西帖國際藝術村,屬於公益事業基金會,旨在提供擬於法國創作的專業藝術家,長、短期駐村機會。文化部自2006年起即與西帖國際藝術村合作,固定承租三間工作室,由我方每年公開徵選6名藝術家進駐,藝術類型包括「視覺藝術類」、「策展類」、「表演藝術類」以及「影視及流行音樂類」,分為上、下半年各一期,進駐時間一次為期5.5月。

獲選藝術家於進駐期間,除可專注於駐村創作,精進藝術技巧之外,更有機會與不同國家及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們相互交流與激盪,拓展出更為恢弘的國際視野。進一步也可建立全球連結網絡,並發展未來國際展演之可能性。


駐村藝術家介紹


陳敬元
2020/2.1-2020/7.15
藝術家
陳敬元.jpg

1984生於台灣台南,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現居住及創作於台北。

我的作品以繪畫、動畫影像為主要的媒材。或許是台灣這個島嶼在經歷東西方各種文化直接或間接的殖民下,面臨許多政治上的曖昧處境,各種不同族群的有著迴異的史觀和立場,讓我感受其中不斷繁殖卻又被閹割的破碎感。這迫使我們必須找到某種特殊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世界觀與認同,對於無法趨近的永恆有著特殊的執著,理想與現實的拉扯有如神話薛佛西斯般的徒勞,但此現象卻也反映出人存在的某種真實。我的作品以此為背景,發展出許多類似寓言故事的繪畫與影像,在日常與宏觀的視野中來回擺盪。藉著思考身處環境的狀態與其情感的連結,進而探討關於認同、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等主題。

我試圖以創作捕捉存在於不同文化的文學、歷史神話中微妙的共同感性,透過個人獨特的組織方法,貫穿互融為一幅幅看似破碎、不存在線性敘事卻又緊密對應到人文本質的圖像。


方意如
2020/2.1-2020/7.15

馬戲導演/藝術總監
方意如.jpg

方意如為劇場演員、導演,表演專長為小丑、喜劇、面具,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主修表演,2009-2011年獲國立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至法國巴黎 L’Ecole Philippe Gaulier 國際表演大師學校進修該表演體系。曾為當機劇場(與倒立先生黃明正)、沙丁龐客劇團、魚蹦興業等劇團的創團或核心團員。現為劇場/影像演員,及方式馬戲 藝術總監/導演。

目前導演創作主要類型為新馬戲,鑽研、實驗屬於台灣的新馬戲編導方式,2015年創立「方式馬戲」,創團以來累積劇場、校園巡迴、街頭演出、衛武營童樂節邀演限地製作環境新馬戲劇場、台北市立美術館邀約限地製作、德國文化中心邀演德國國慶日等數個作品。今年7月甫帶創團作《距離》(首演於2015年)至法國外亞儂藝術節演出。

創作題材以社會現象觀察及自省之內容為主要關注方向。熱衷於實驗,融合新媒體,研究傳統道具新的視覺改製及呈現手法,作品有獨特氣質,喜愛玩空間、觀演關係等,每次創作都試著尋找、建立不同的導演/編導方式。

吳梓安
2020/2.1-2020/7.15
導演
吳梓安.jpg

梓安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對他而言,實驗電影並非類型框架,而是不斷流變,並在機制與機械外間互滲的遊牧狀態。在多數的作品中,他習慣以拼貼方式揉雜各種異質的影像、聲音與文本為方法,試圖質問敘事與自我的建構。近年作品以Super 816mm膠卷的技法與實驗為主軸,並從中摸索類比與數位影像生的交界與新的可能性。

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紐約新學院大學(The New School)媒體研究所。他的作品曾在倫敦BFI Flare、鹿特丹影展、舊金山電影資料館、柏林Xposed酷兒影展、 紐約MixNYC等影展與場合放映,曾獲巴黎差異與實驗影展國際競賽獎。並參與各種映演場合。此外,也擔任電影同樂會《另一種影像紀事》成員、反文化小誌《後母雜誌》主編。


黃邦銓
2019/8.1-2020/1.15
導演
黃邦銓.jpg

⽣於1988年,台灣⾼雄,畢業於平⾯設計,接著於法國巴黎索邦第三⼤學開始,投身於電影的 世界。⿈邦銓的靈感來⾃於多⽅不同的實務經驗,以此創造⼀種介於虛構戲劇和真實紀錄之間 的曖昧性。他的作品中常常包含三種元素:回憶、旅⾏和傳統底⽚技術。 第⼀部⽚「回程列⾞」放映於各世界影展,並且已獲得法國克萊蒙費宏,實驗競賽⾸獎。⽽第 ⼆部短⽚作品「去年⽕⾞經過的時候」入選盧卡諾影展,Pardi di domani國際競賽單元。

蘇郁涵
2019/8.1-2020/1.15
爵⼠鐵琴演奏家/作曲家
蘇郁涵西帖音樂會.jpg

畢業於美國知名爵⼠⾳樂學府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以 及台灣台北藝術⼤學管絃與擊樂研究所,其⾳樂作品優雅感性,如詩般帶著令⼈難以忘懷的 柔美,精湛的即興演奏創造了多采多姿令⼈⽬眩神迷的聲響,承接了西⽅的古典和現代⾳ 樂,也融合了來⾃東⽅的亞洲⾳樂元素。 現為活躍在美國紐約的爵⼠演奏家, 美國爵⼠樂最 重要雜誌DownBeat在2017與2018連續兩年均將其提名為『崛起新秀』的爵⼠鐵琴⼿,蘇郁涵 精湛的演奏技巧與的風格獨具的爵⼠創作,在國際樂壇皆不斷地獲得極⼤的肯定和讚許,並 在本年度獲選為知名紐約唱⽚公司Sunnyside Records的旗下藝術家,即將推出第三張爵⼠專 輯『城市型動物』,近年推出的第⼆張爵⼠專輯「⾃⼰的房間」,在第七屆台灣⾦⾳創作獎 以五項入圍的亮眼成績,奪下「最佳爵⼠專輯」和「最佳樂⼿」兩項⼤獎,在美國DownBeat 雜誌以「像是⼀本最好的⼩說」獲得四顆星的激賞評價,並入選為2016年度最佳專輯。蘇郁 涵⾃2012年秋天推出個⼈⾸張全創作爵⼠專輯「孤獨⾶⾏」,DOWNBEAT樂評給予⾼度評 價「作品展露了洋溢的才華、感性及難以忘懷的柔美」,爵⼠樂評網站 All About Jazz稱其為 當 代爵⼠樂壇極具潛⼒的的新星,並將其專輯評選為年度最佳專輯之⼀。「孤獨⾶⾏」 專輯 於2013年第四屆⾦⾳創作獎獲得三項提名,並且拿下「最佳爵⼠專輯」和「最 佳新⼈」兩項 ⼤奬,並且在第24屆⾦曲獎,也榮獲「年度最佳演奏類專輯」與「最 佳作曲⼈」兩項提名。

蘇郁涵傑出的藝術表現與才華,⼀出道即受到爵⼠薩克斯風⼤師 Greg Osby 賞識,邀請成為 旗下紐約唱⽚品牌 Inner Circle Music 的⾳樂家,同時也獲選為美國 Alternate Mode 公司 MalletKAT 電⼦打擊鍵盤的代⾔⼈以及法國琴槌Resta-Jay的⾳樂家 。

吳尚霖
2019/8.1-2020/1.15
策展人
修吳尚霖.jpg

吳尚霖1977年出⽣、居住於台北,獨⽴策展⼈、⾃由撰稿⼈及視覺藝術創作者,從事攝影、錄像、⾏為等跨領 域創作。2000畢業於國⽴臺灣藝術⼤學美術系,2007年於法國第戎⾼等藝術學院取得國家⾼等藝術表現⽂憑 DNSEP(碩⼠),近幾年分別於韓國(京畿道創作中⼼)、台南(⽼爺⾏旅)、泰國(Silpalkorn 藝術⼤學)、⽇本(阿庫斯計 畫)等地駐地創作及研究。尚霖關注當代社會⼈的移動與環境變遷的問題,2013年開始營運「阿斯匹靈計畫」以策展 ⼯作室組織展覽及國際交流活動。他的創作探討當代城市在其不斷擴張的背景下所產⽣的問題,透過不同觀點的討論 與交流,將不同的⾯向呈現每⼀個體對其當下處境所選擇的應對⽅式。

最近的重要計畫,2018 台東國⽴史前⽂化博物館, 流浪的種⼦:移動與遷徙 - 從地⽅到他⽅的故事 (策展)、2016 ⾼雄 駁⼆藝術特區 &韓國光州雙年展館、 河流 - 轉換中的⽣存之道 / 亞洲當代藝術連線 (策展)、2013 台南市區及替代空間, 微光 - 亞洲當代⼯業圖景 (策展) 、2014 全羅南道⼤潭美術館, 家景 / 潭陽 (個展)、2013 ⾸爾O New Wall Space, 內觀感 (個展)、 2012 台北當代藝術館 畢業照 - 不⼀樣就是不⼀樣 (個展),2018 台北中正藝廊,台北攝影節, 境外內爆 (聯展)、2016 台北松⼭⽂創園區, 松菸原創基地節 - 我 ・ 看⾒真實的⾃⼰ (聯展)、2010 巴黎網球場國家藝廊的錄像展(聯展) 。

許程崴
2019/2.1-2019/7.15
藝術家
許程崴.jpg

來自台灣,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15歲開始跳舞,現為許程崴製作舞團駐團編舞家,同時是即興舞蹈表演者。2015、2017、2019年【羅曼菲舞蹈獎助學金】創作補助、2018年雲門【流浪者計畫】(Cloud gate wanderer project)、2019 年獲台灣文化部補助將赴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因父母從事殯葬工作,而年幼時的我常常伴隨他們,許多童時記憶的畫面影響我的創作非常多,現在也成為我主要創作的題材,主要作品有《禮祭》《肉身撒野》《沒有沒有》。我喜歡兼蓄柔剛的身體語彙,探索身體與地面之間的平衡關係,以及藉由動力循環的方法,可以在舞蹈中引發強大的能量。個人網站:
2019/2.1-2019/7.15
導演
廖俊逞.jpg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主修導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駐團導演。2017年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2018年ACC亞洲文化協會受獎人。三度受邀赴羅伯威爾森主持的長島水磨坊駐村創作。2019年法國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藝術家。 1997年投入劇場至今,已發表二十八部作品。近年導演作品:2018年,《神農氏》(國家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2017年,《重考時光》(國家兩廳院駐館創作)、《悲劇景觀》(台北市立美術館「社交場Arena」);2016年,臺北藝術節《How Long is Now?》、田馥甄音樂 舞台劇《小夜曲》、《百年孤寂》鹽山版等。曾以《最美的時刻》(2009)、《給普拉斯》(2008)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

邱俊達
2019/2.1-2019/7.15
策展人
邱俊達.png
1983年於台灣高雄出生。2008年從哲學仿歐式象牙塔逃出,卻滑入當代藝術生態的廣闊泥沼,如今深陷其中。2017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士。從西方哲藝思想與大師創作獲得數不盡的天啟靈感,但比較喜歡聽自己的神說話。目前從事策展與藝術評論。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社群藝術與場域再造美學。現為共感地景創作、竹圍工作室、海馬迴光畫館專案策展人。關注研究基礎創作、優柔寡斷的辯證法以及形容詞的存有論,重要展演經歷為「梅爾汀計畫(M.E.L.T.Ing Project )」、「負育群帶聚落(Collective Negative Space Village)」和「2019麻豆糖業大地藝術祭(Madou Sugar Industry Art Triennial)」。
個人網站:
2018/8.1-2019/1.15
攝影家

91804584-578f-4b38-a716-86769aa6b763.jpg

從事攝影多年,曾是台灣唯一的女攝影,到現在,攝影已無性別的限定。合作過不同國家的製作團隊,過往經驗橫跨了電影、戲劇、短片、紀錄等各種影像。近年將重心從技術層面,進入到影像的觀點、本質,並開放各種可能性。歸零每個階段,創作每個流動到面前而產生的影像。這次的駐村,將以影像,將空間、時間及當下的各種可能性,創作即將展開的各種發展。無所期待,為一切做好準備。

呂岱如
2018/8.1-2019/1.15
策展人

呂岱如.jpg

從事策展與寫作 。2015至2017年間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擔任總監,主持策展與組織工作。她長期關注於觀念性的策展實踐(curatorial practice),在機制內外尋求連結與對話契機,於現實社會場景與藝術再現的平台間和生產後台,梳理另類的生產關係創造新的政治能動性(agency)。她的策展重視方法學的發展,關注美學生產過程的思辨如何展開更多元和開放的聯繫和運動,以抽象和包容的語言來回應和反思當下不穩定的全球環境,並參與對未來人類身體和社會建構的想像。

最近策展計畫包括不同型態的展演和工作坊:Lemon (ongoing)、The Extra Extra Ordinary (MCAD, 2018), A Post Super Future Asia (ZKU, Grey Projects, TCAC, ongoing), Salon Spice (TCAC, 2017), Portrait Portrait (TCAC, 2016), Never Odd or Even (TAV, 2014), This is not a Taiwan Pavilion (collateral event in the 55th Venice Biennial, 2013) 等。


林君昵
2018/8.1-2019/1.15
導演

林君昵123.jpg

以電影為地圖,自身為座標,遊走於劇情、紀錄與實驗錄像等不同類型的電影創作。出生於日本,大學學習建築,作品關注跨地域、跨文化、跨類型的議題。實驗短片作品 「淹煙」,入圍法國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於馬來西亞拍攝,融合自身移動與口述歷史的紀錄片「移忘」,入選馬來西亞自由影展、韓國板門店等國際影展。駐村期間計畫以社群媒體為影像敘事的空間,回到最簡單的拍攝環境和動機,重新思考敘事和自身創作與周圍世界的關係。

鄒隆娜
2018/2.1-2018/7.15
藝術家


台、菲兩個國度的生長經驗與跨文化背景豐富了鄒隆娜的電影創作畫布,如刻劃在台菲律賓漁工的劇情短片《阿尼》,入圍2016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單元、金馬獎等。駐村期間除了撰寫首部劇情長片之外,也希望透過與駐村藝術家的交流學習不同藝術領域說故事的方式,期待以開放性共同創作的形式進行互動。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E3NScPydjU


陳彥斌
2018/2.1-2018/7.15
藝術家


原住民籍表演藝術創作工作者,近年的演出、編導及創作作品,橫跨了影像、戲劇及舞蹈等不同領域,有『創作怪獸』之稱。大叔的臉龐下有著一顆淳樸的心靈,在他現代的行動語彙中不斷地流露出傳統靈魂的底蘊。原生背景於當代和傳統的流變中穿梭,對外提問及發生。創作風格善變,旨在探討也分享「人」的趨性及動向。同時他也向自然界尋找靈感,以大自然為師。

其創作曾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提名、各重要比賽獎項及藝術節邀演。編創之原住民族系列作品亦倍受討論,引發許多迴響。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u6gof6v3gc

陳逸恩
2018/2.1-2018/7.15
藝術家


如果生活裡有許多無法訴說的感受,那我們就跳舞吧!

剛剛結束為期三年的職業舞者生活,陳逸恩開始回歸創作。喜歡把生活的細膩與當下跟創作結合,期盼表演者將自我連結作品,把每個不同生命裡,那些深刻的情感共同保存在作品之中。運用生活中的行為、自然樣態與肢體結合,探尋屬於當代人們自我認同的舞蹈樣貌。並持續保持開放的態度創作、交流,接受不同的可能性與未來發展。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mXeJiXZzs&t=8s


林仕杰
2017/8.1-2018/1.15
藝術家

林仕杰-Lin_Pic.jpg
林仕杰的影像作品橫跨電影與錄像,主題多著墨於個人記憶、夢境、地景與歷史的交互關係,常利用撿拾資料影像進行再創作,在紀實中探索讓虛構介入的可能,進而創造出影像世界的多重宇宙。
駐村作品以18世紀法國人薩馬納札著作的偽台灣民族誌為發想,將邀請巴黎的民眾參與創作,一同勾勒出一座想像的福爾摩沙島。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VSQ6KQ5i4

牛俊強
2017/8.1-2018/1.15
藝術家

001_工作區域 1 複本 2.jpg
牛俊強的作品擅長闡述「存在的本質」。他以「關係」出發,這樣的關係存在於日常生活中不可見的交會、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牽連,個人至群體的生命意識。他企圖超越歷史的向度,以不同形式的創作做細膩而宏觀的提問。

作品曾參與台灣、美國、法國、荷蘭等國內外藝術節和影展展出。作品亦在柏林、伊斯坦堡、特拉維夫、墨西哥、首爾、北京、深圳等國際重要城市發表。影像作品《即使她們從未相見》獲頒第35屆金穗獎最佳實驗片。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yvJ3IH5z4


王湘靈
2017/8.1-2018/1.15
藝術家

001_工作區域 1 複本.jpg
王湘靈的作品大多以人生經驗為主,作品通常帶給觀者某種程度上的疏離感,探討人之間的存在與變動,強調事物的本質。其中作品《質變》以自然為主體,為12張攝影作品設定構圖,嘗試撥開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坦承面對人處於孤獨時刻的真實感受,以及從現實生活體悟到人的孤獨本質。

駐村紀錄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AQ4wu2B9s

程仁珮
2017/2.1-7.15
藝術家

001_工作區域 1 複本 3.jpg
著眼於飲食文化與歷史記憶的關係,程仁珮的創作從考察各地民俗風情出發,結合各種媒體、記錄和表演的形式,創造出一個讓觀眾思考異文化的空間。她探討的層面不單侷限於食物或料理,更廣泛至物產種植、食材運輸、食品加工、產業歷史、政治性食物、民族遷徙等更多構成飲食文化的因素。

近年著手名為「你的料理我的食譜」之創作計畫,關於民族和飲食文化。計畫開放邀請任何人和藝術家享用免費的一餐。藝術家先與每位計畫參與者事前訪問,再單憑想像去做一道他們的家鄉料理。與他們進餐的同時,藝術家記錄下整個過程的照片和視頻,內容圍繞著食物與記憶。在駐村期間這個計畫會持續進行,在異地採集更多民族的採訪對象。

主要駐村計畫預計在當地尋找正在失去的食物,那可能是來自於每個人家族的傳承,也可能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扁平或交雜,所導致一些傳統飲食方式的逝去。


連珮如
2017/2.1-7.15
藝術家

001_工作區域 1 複本 4.jpg
連珮如的琵琶演奏深具浦東派藝術風格。除了擅長傳統曲目的演繹,同時也兼具跨界的開放性,從古典到現代,從表演到創作。她曾參與過許多優秀的製作,涵蓋中國傳統音樂、戲曲、戲劇、電影、世界音樂及流行音樂等。

身為當代的演奏者,除傳承傳統曲目之外,連珮如以具浦東派演奏技法所創作出的台灣當代新作品為目標,讓琵琶傳統的文武技法、音色變換融入作品中;同時藉由琵琶強烈的戲劇性特質,讓樂曲充滿猶如視覺般的藝術張力。計畫在駐村地與當地藝術家合作交流,並創作出新的當代作品。除了音樂之外,更期待與其他藝術領域跨界交流,例如影像、視覺、建築、舞蹈、繪畫等等。


王瀅絜
2017/2.1-7.15
藝術家

001_工作區域 1.jpg
近年來致力於開拓二胡跨域的創作與展演。除了與作曲家、交響樂團、室內樂團、電子音樂、手風琴、吉他、小提琴、鋼琴、韓國篳篥等樂手合作,王瀅絜也與不同的藝術形式交流合作,包含畫家、舞者、演員、聲音藝術家等跨界演出。她期望透過各種表演形式與異文化元素的激盪,重新審視二胡這項樂器的本質與根源,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創新。

巴黎的前衛藝術與當代音樂令人嚮往,而法國人對於東方傳統文化尊重與著迷,更讓王瀅絜感受到她手持二胡的魅力與獨特。那不可取代的語彙與音色,透過不同藝術家、作曲家的眼光,有了相當多變且豐富的面貌,王瀅絜相當享受這樣的過程,也樂於與更多的人分享。在巴黎,透過與藝術家們的即興演奏、跨界交流、委託創作等等方式,期盼讓更多人體會二胡音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