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巴文中心活動新聞稿-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即將在5月14日舉辦《台灣原住民族記憶與影像》論壇

  • 發佈時間:2018-05-04

法國重要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即將在5月14日舉辦《台灣原住民族記憶與影像》巴黎電影論壇,邀請歐陸觀眾、電影策展人與學術界人士一同認識台灣的原住民電影與紀錄片。

《台灣原住民族記憶與影像》(Mémoires et images autochtones à Taïwan)論壇是由文化部駐巴黎台灣文化中心促成主辦,委託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承辦,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思嘎亞‧曦谷策展,以及中研院民族所所長暨民族誌電影工作者胡台麗擔任計畫主持人。

這項論壇為時一天,採多重視角出發,交叉融合演講,文獻影片、紀錄片與電影放映,以及焦點議題設計暨專家、導演的圓桌論壇,提供與會者互動式交流。

論壇片單包括探討泰雅族紋面傳統的《彩虹的故事》、紀錄原住民面對現代社會衝擊時所遭遇生存困境的《原住民》、描述漢人與原住民衝突的《走過千年》,以及以阿美族做故事背景的劇情長片《太陽的孩子》。

《彩虹的故事》導演比令‧亞布與《太陽的孩子》導演鄭有傑,以及思嘎亞‧曦谷都將應邀來法出席這項活動。

曾經留學法國11年的思嘎亞‧曦谷表示,鑑於台灣電影研究在法國原已建立的相當基礎,藉由與巴黎重要博物館合作舉辦原住民族電影暨紀錄片放映論壇,建置常態放映計畫,一方面可呈現台灣作為南島語族起源地的生態特色與文化多樣性,另一方面也可讓台灣原住民電影研究由歐洲出發,拓展至世界各地。

作為影迷特別成熟和眾多的電影大國,法國對台灣電影一向惺惺相惜。從新浪潮電影時期的侯孝賢、楊德昌,以至於較近期的蔡明亮等人,都是在坎城影展與南特三洲影展中最先獲得知音,進而嶄露頭角。

布朗利河岸博物館是法國乃至歐陸最重要的原住民文化與藝術研究重地,館內的30餘萬件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亞洲的豐富文物暨藝術品收藏也包括台灣的排灣族雕刻。

《台灣原住民族記憶與影像》將是駐法台灣文化中心與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合作舉辦台灣原住民族電影論壇的前導,日後可望透過長期而有系統的電影放映暨引介,促成台法間更多視覺人類學的民族影像產製之交流,開啟進一步的藝術與學科多元合作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