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法國消息-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品牌重塑風暨變革

  • 發佈時間:2019-06-26

法國有多達60多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跟隨時代的演進,其中有許多在近年進行大規模的的整修工程與軟體變革,努力讓博物館的經營與功能宗旨除了啟發社會大眾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也進一步貼近全世界各地越來越關心的環境、生物多元性和氣候改變等議題。


根據藝術雜誌報導,除了硬體上的整建,多家法國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都不約而同於近年來更名,拋棄掉 「自然歷史」這個名稱。譬如波爾多市的改成「波爾多科學自然博物館」;里耳市的變成「人類自然暨文明博物館」;奧里翁的叫做「多元生物暨環境博物館」…等等,顯示出它們在博物館名稱語義上以及未來發展定位上的轉變。波爾多科學自然博物館館長認為改名是為了讓所謂「自然歷史」的概念現代化,也更符合現代人對自然環境的關懷。


藝術雜誌指出,改名事實上是博物館品牌重塑包裝的一種方式,讓它們為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強調多元生物保育與環境保護的觀念。譬如貝桑松市(Besonçon)自然科學館就以非常原創性的體驗參觀方式,讓民眾切身了解瀕臨絕種生物保育之重要。換言之,生態議題是這些泰半設於19世紀,作為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重地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換膚後思考的核心。譬如,波爾多科學自然博物館館長認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植物標本收藏曾是科學家研究的重要資源,但是這些過去源源不絕的動植物標本在最近數十年來卻面臨即將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命運,這種意識上的震撼都讓博物館在展示自然物標本時,更傾向強調人類活動對地球的生物多元性長遠帶來的衝擊。又如過去一直是以學術研究嚴格分類的方式擺置展示的自然物標本,現在較常是以這些動植物和人類文化互動的形式佈展。


專文同時引述奧里翁多元生物暨環境博物館所做的網路意見調查指出,就像過去許多自然歷史博物館最吸引家長與小孩的是那些來自遠方的珍禽異獸標本一樣,現在仍然有許多大眾渴望在博物館看到動物,只是他們希望看到的是活的。其次,他們還希望博物館扮演解惑的角色,回答一些大眾關心辯論的話題,包括一些與生物進化有關的似是而非觀念,氣候變遷,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甚至注射預防針究竟好不好等等。


換言之,傳統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正在朝向社會博物館的概念轉變,擔負起自然科學與大眾之間的溝通角色。「最大的演變之一就是隨著社會與時俱進,博物館渴切成為實驗室與大學所建立的科學知識以及大眾所需要掌握的相當關鍵性理解之間的聯繫,科技是其中至為重要的元素」,奧里翁多元生物暨環境博物館的館長Laure Danilo說。在做法上,博物館因此都比以往更積極呼應大眾希望參與的慾望,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透過何種方式具體地在環境議題上付諸行動,包括參加那些協會或者透過選票。「與其傳播那些讓大眾感到內疚的無作用觀點,不如試著幫助他們做些甚麼」,Danilo館長說。


藝術周刊認為,這些自然科學博物館在與大眾互動模式上的各類重大轉變都顯現出並非由上而下,而是越來越民主與包容的理念,這種參與式的公民社會概念不啻是博物館的一場小革命,而且相對於享有更多鎂光燈,而且展出的藝術創作也常常探討生態議題,但是大半並無真正作為的美術館而言,跨出了更大一步。


https://www.lejournaldesarts.fr/patrimoine/la-petite-revolution-des-museums-14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