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駐村計畫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駐村計畫

照片來源:荷蘭歐洲陶藝中心

荷蘭歐洲陶藝中心(Sundaymorning@ekwc)為登記立案之公益性組織,聚焦於「陶瓷」(ceramic)之技術及藝術領域進行研發及實驗,並透過出版品、展覽、研討會議將成果散播出去。原成立於1969年,後於2015年遷到現址,空間設備新穎,環境規劃完善,每期提供約60個名額(3個月一期)供藝術、設計及建築背景專業人士進駐使用。創作者均有獨立現代化之個人房間及工作室。另有廚房、用餐聯誼廳、工具間、成果發表展示等公共使用空間等,供進駐者交流聯誼。除了藝術家之外,這裡也提供了足夠空間給社會大眾、高等教育及工業界等各界人士使用。

文化部為培育陶藝領域專業人才,自2018年至2020年與該中心簽訂3年期之人才培育合作協議,每年由我方公開徵選,先初選出4名藝術家,並由該中心選出最後2名進駐。我國藝術家每次駐村時間為期12周。2018年獲選者為李奕凡及黃虹毓,預定駐村時間為8月-11月。

駐村藝術家介紹




李亦凡
2018
藝術家
李亦凡照片1張.jpg
來自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作品以影像為主要媒材,關注影像結合雕塑、空間裝置的可能性。曾獲2013台北數位藝術不分類首獎、近年參與:2017台南蕭壟國際藝術村駐村、2018 Tokyo Art and Space駐村、2018 歐洲陶瓷中心駐村。


黃虹毓
2018
藝術家

黃虹毓照片1張.jpg
家裡從事夜市與市場擺設攤位為生,即時出現的謀生場域便是台灣夜市最大的特色,在我的創作中也是以人們即時所需的物品取材,試圖重新建立即時性物品與物品本質的連結。創作的方向多以實用陶瓷創作為主,研究當代生活器物的面相。陶瓷材料有著人們對於器物的基本習慣認知,但在即時性的場合中卻漸漸消逝,我利用重複製作來重新建立即時性與物品本質的關係。收集各種一次性的塑膠容器並透過“重複、製作”進而建立關係。利用石膏翻製習以為常的塑膠物件,透過不斷的切割、重組,再用陶土的壓製拓印成型。陶土保留著器物的本質,也保留著當下重建的器物的姿態,重新思考塑膠器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