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部駐巴黎臺灣中心的支持下,瑞士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suisse)將自1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推出「臺灣新浪潮」(Les Nouvelles Vagues taïwanaises)單元。本次主題展為該館2025年度規模最大之策展節目之一,策劃21部經典作品48場次放映,回望臺灣電影自1980至2000年初的創新與發展歷程。導演王小棣受館方邀請,於12月上旬赴瑞士出席座談與大師班等交流推廣活動。
本次片單以1980年代初兩部短片合集電影《光陰的故事》與《兒子的大玩偶》為起點,呈現侯孝賢、楊德昌、陳坤厚等導演的早期創作。他們試圖跳脫愛情片、宣教片、武俠片等既有類型框架,追求寫實並關注臺灣社會與本土化議題。這批創作者在藝術實踐上彼此扶持與激勵,同時在各自作品中展現鮮明風格。
解嚴後的1990年代,臺灣電影在社會批判上更為犀利,出現《超級大國民》、《少年吔,安啦!》等作品。張艾嘉以女性導演之姿嶄露頭角,影壇亦湧現創新形式作品,包含臺北城市孤寂美學之作《洞》、奇幻喜劇《熱帶魚》、動畫經典《魔法阿媽》與同志題材電影《囍宴》、《藍色大門》 等。邁入千禧年,楊德昌遺作《一一》與侯孝賢《千禧曼波》在國際影壇贏得評論與票房雙重肯定,卻在國內未獲相對關注,反映新電影運動與本土觀眾開始產生距離。
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瑞士電影資料館此次策劃的臺灣新浪潮專題,展現臺灣電影在世界影史中的重要位置,也讓歐洲觀眾,尤其年輕影迷有機會接觸或再次欣賞這些曾開創世代的臺灣電影作品。
瑞士電影資料館特別邀請王小棣導演於12月上旬出席在洛桑、日內瓦兩地的放映會,並在洛桑藝術學院舉辦大師班等活動。王小棣導演早年在臺灣學習戲劇,後赴美國舊金山大學主修電影製作,1998年上映的《魔法阿媽》以細膩的情感呈現跨世代議題,成為臺灣動畫史的重要作品。
瑞士電影資料館成立於1948年,是瑞士國家級的電影及視聽資料保存機構,負責收集、保存、修復與推廣瑞士及全球的電影資產,並由「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ves du film)認定為全球十大電影資料館之一。其組織架構包含位於洛桑的卡比托電影院(Cinéma Capitole)、蘇黎世與龐塔研究與檔案中心(Centre de recherche et d’archivage de Zurich et Penthaz)、琉森施利爾巴赫典藏庫(Le dépôt de Schlierbach)等共5個場館,收藏超過75萬卷膠捲,每年舉辦超過千場放映會,為歐洲最具規模的影像文化機構之一。
11月21日晚上8點《一一》 放映與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介紹
11月22日下午3點《恐怖分子》放映與影評人Jean-Michel Frodon介紹
12月2日晚上8點《魔法阿媽》修復版特映與王小棣導演座談
Plus d’informations : https://live.cinematheque.ch/cycle/2266-les-nouvelles-vagues-tawanaises
更多場次資訊請詳瑞士電影資料館官網:
https://live.cinematheque.ch/cycle/2266-les-nouvelles-vagues-tawanaises
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及張毅《光陰的故事》(1982)
侯孝賢《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
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兒子的大玩偶》(1983)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1984)
張佩成《小逃犯》(1984)
陳坤厚《小爸爸的天空》(1984)
楊德昌《恐怖分子》(1986)
徐小明《少年吔,安啦!》(1992)
蔡明亮《青少年哪吒》(1992)
李安《囍宴》(1993)
李安《飲食男女》(1994)
萬仁《超級大國民》(1995)
陳玉勳《熱帶魚》(1995)
張艾嘉《少女小漁》(1995)
楊德昌《麻將》(1996)
王小棣《魔法阿媽》(1998)
蔡明亮《洞》(1998)
蔣蕙蘭《小百無禁忌》(2000)
楊德昌《一一》(2000)
侯孝賢《千禧漫波》(2000)
易智言《藍色大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