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法國消息-藝術博覽會儼然成為世界大城活絡經濟與改變城市形象的利器

  • 發佈時間:2018-04-19

第44屆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在10月22日於市場氣氛樂觀中落幕,不管就成交額或入場人次而言,都相當成功。
據世界報報導,以去年的數字為例,當代藝術博覽會為巴黎賺進的非直接經濟效益,不包括藝術品交易額,就高達3200萬歐元-它們來自博覽會期間湧進的世界富豪(比全年平均多出12-15%)在巴黎高級旅館訂房等等相關消費、各大拍賣公司利用這期間舉辦拍賣以及周邊展會活動的營收、以及博物館利用此時有人數可觀的貴冑巨賈來看展機會舉辦的募款餐會…等等。
譬如,據巴黎市立美術館館長向世界報透露,他們近幾年每年都可透過博覽會期間舉辦餐會,募得30-35萬歐元基金,其中30%來自外國人。這個數額相當於高達該館每年編列的收藏經費之一半。
報導指出,競爭劇烈的藝術博覽會是世界各大城競相角逐,活絡城市經濟乃至改變城市形象的要事之一。
同樣是以當代藝術為主的馬德里ARCO博覽會,據其藝術總監自己估計,每年的經濟效益大約在8000萬歐元左右。
而根據更富盛名的倫敦Frieze博覽會總監,不包括藝術品成交額,外國人在2015年博覽會期間於倫敦的總消費就高達7500萬英鎊,「旅館收益比溫布敦網球賽期間還高」。
至於每年經濟產值高達5億美元的巴賽爾邁阿密博覽會(Art Basel Miami)更是藝術博覽會翻轉城市的最佳例證。
世界報指出,邁阿密原來是個以犯罪和貧窮惡名昭彰的城市,自2002年創設巴賽爾博覽會以來,形象蛻變一新,成為有錢人摩肩接踵之地,不但旅館業與畫廊都發展蓬勃,如今房地產業也加進了豪宅開發項目,而精品行業現在甚至都選擇在博覽會期間於邁阿密發表新品。

基於邁阿密的經驗,巴賽爾博覽會現在在世界各大城推銷為其量身訂製的博覽會分會,賣點是結合文化和經濟發展。「25年前,博覽會的生意是限於展攤上。今天已經不是那回事了。邁阿密和香港的巴賽爾博覽會經驗顯示,不必透過挖掘公款也可以創造文化的合法性」,巴賽爾博覽會的全球總監Marc Spiegler說。
開設巴賽爾博覽會分會的條件是分期3年支付至少3百萬美元權利金。「這跟一個城市的預算相比微不足道,更別說蓋一座動輒2.5億美元的體育館」,Spiegler接續道。
跟在邁阿密與香港之後加入這個世界第一大博覽會俱樂部的下一個城市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其次,根據藝術周刊的專文分析,自從Jennifer Flay接任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藝術總監以來,這個博覽會跟巴賽爾等其他世界最大博覽會一樣,都越來越國際化。今年參展的29個國家之192個畫廊之中,包括美國、加拿大與墨西哥在內的北美展攤佔20%,法國佔1/4,其他則是以歐洲為主的外國畫廊。
藝術周刊同時發現,以巴黎、倫敦和巴賽爾這幾大博覽會來看,它們的特點是參展畫廊的重複性越來越高。如果以2015年的巴賽爾和巴黎為例,同一家畫廊的出現率竟然高達43%。這種情況不禁讓人疑問-在國際化的同時,這些大型博覽會不是很矛盾地也在制服化?
另一個特點是,巴黎當代藝術博覽會販售現代藝術的展攤比例也和其他博覽會的情況一樣,有增無減。報導認為,這一來是因為新一代的收藏家喜歡混合搭配和欣賞不同時期作品,另外也是因為就投資角度而言比較穩當。
至於主攻設計作品的畫廊在銷聲匿跡多年後,也有捲土重來之勢。

另一個特點是就像世界各地競蓋的超高大樓一樣,博覽會展出的藝術作品也競相比大。尾隨巴賽爾數年前增設【無限大】展區的做法,巴黎博覽會也在近兩年增設了分布在大王宮外面馬路上與小王宮的XXL號作品展區。